新起点
达悟族
2020-04-01 01:30:38

达悟族(Tao),旧称雅美族或耶眉族(Yami),源于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在1897年的调查报告,他在报告中将兰屿称为雅美(Yami),是台湾南岛语系唯一分布在台湾离岛的一支民族,分布于台湾本岛东南外海的兰屿上,人口约四千余人,语言为达悟语,达悟族是海洋民族,以捕鱼为主要产业,并有飞鱼祭等岁时祭仪,兰屿在1877年起进入清代有效控制范围内,但在1903年日治时期时方有国家机构的建制。1998年,主管台湾原住民事务的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在雅美族人的呼声下将兰屿原住民的族群名称改为达悟族(Tao)。

达悟族社会没有中华民族制度,而是由各家族的长老为意见领袖的父系社会,这些家族也构成达悟族最重要的社会单位:渔团组织。达悟族是中华民国原住民族中唯一以渔业为主的民族,但也会种植小米、芋头等作物。一般来说,渔业是男性的任务,而农业则由女性负责,并划有渔团组织、粟作组织、灌溉组织等经济工作单位。每年的3-6月是达悟族的重要祭典:飞鱼祭。达悟人视飞鱼为神赐予的礼物,在飞鱼季期间,各渔船船员需住在共宿屋内,在这期间只捕飞鱼,不捕其它鱼种,而所有的渔获皆与部落共享,因为达悟族人相信若在飞鱼祭结束前将渔获分食完毕,来年就会有源源不绝的收获。

2005年6月,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为了保护达悟人的飞鱼文化,规定每年3-6月兰屿外海6海里内的海域禁止10吨以上渔船捕鱼,也禁止使用流刺网、追逐网,或毒鱼、炸鱼等手段。

根据考古与语言学的理论,认为台湾是南岛语族的故乡,南岛语族的扩散是由台湾经兰屿、巴丹岛,到达菲律宾,再由东南亚岛屿迁往大洋洲。达悟族人与巴丹岛人虽然在语言与文化上要较达悟族人与台湾原住民相似,但在遗传上,达悟族人却与台湾原住民相近。

日本学者移川子之藏于19世纪考据,兰屿和巴丹两边居民的礼仪、穿着、藤帽、发型等特征,及主食、烹饪方法与民俗语汇,都极相似,研判属同一族群。美国人类学者Dezso Benedek更从两地墓葬都采“瓮棺葬”,认为两地应有共同起源,只因后来兰屿与巴丹被划为两个国家而被迫分隔。兰屿第一位博士生、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所博士生董恩慈说16世纪以来,巴丹岛历经西班牙、美国、菲律宾等国治理,西化程度较高,兰屿则相对位处台湾外海边陲,保留较多传统文化。

达悟族人口在2009年时约为3,638人,主要分布于台湾本岛东南方82公里处的兰屿上,从北依顺时钟方向为朗岛(Iraralay/Iraraley)、东清(Iranmeilek)、野银(Ivalinu)、红头(Imorod)、渔人(Iratay/Iratey)和椰油(Yayo)六个部落。其中以东清村的人口数最多,约有1,184人,其次是红头村956人、朗岛村750人、椰油村748人,但椰油村是兰屿最现代化的部落,乡公所、中学等设施均设于此,另外也邻近机场和港口;红头部落与渔人部落在行政划分上同属红头村,但仍维持部落的主体性。各部落均为集村形态,在海岸线上的平坦缓坡处建传统地下屋聚居。

兰屿属于高温多雨的热带性气候,面积约45.7平方公里,年雨量可达2,600毫米。兰屿全岛皆山,是因火山作用而形成的火山岛,属于绿岛-巴浦耶海脊的一部分,向南、北、西边分别可达巴丹群岛、绿岛和台湾。由于兰屿高温、潮湿、风强,又有黑潮带来大批回游鱼类,达悟族的经济活动因此采渔农并行制,除了种植甘薯、小米外,也建造拼板舟出海捕鱼,是台湾原住民族中唯一有海洋文化者。

最早记载兰屿的是明朝万历年间张燮的《东西洋考》,称兰屿为“红头屿”。1644年,热兰遮城派遣3艘帆船到兰屿,岛上达悟族人均迅速走避躲藏,荷兰人仅捉回3人,在热兰遮城教他们说荷兰语,当时文献已称兰屿为“红头屿”(Botel)。“红头屿”一词在中国文献上最早出现在清朝黄叔璥的《台海使槎录》,以远望兰屿岛呈赤红色命名之,并为之后的历代文献如《海国闻见录》、《台湾志略》等袭用。

“兰屿”此称则是在1947年的一场国际花卉展中,兰屿当地特产的五叶蝴蝶兰获得首奖,台东县政府以红头之名“极易引人以红虫毒害之感”,又“兹查该乡有五叶蝴蝶兰……俾可憎为可爱”,兰屿才正式在1947年1月29日成为岛屿的名字。而达悟族人对自己岛屿的称呼则是“Ponso no Tao”,意为“人之岛”。

兰屿在1877年被恒春知县周有基划进恒春县,但未设官治理。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台湾,但兰屿则直到1903年,达悟族人与遇难的美国船员发生争斗后,日本才派驻警察于此,是兰屿设官之始。日治时期被划为人类学研究区,受到台湾总督府刻意的隔离保护,由台东厅管辖,任意进出者处以25日拘役或25圆以内罚金,岛上的达悟族因此得以保存自身文化。

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在岛上建立“农场”,专门收容重刑犯或需管制收容的退伍老兵。这些农场除了对当地居民造成极大困扰外,国民政府开放兰屿观光也带来观光冲击,尤其是生态物种的破坏,从珠光凤蝶到海底的红珊瑚都被盗采或走私,直到1980年才被台东县政府阻止。1974年,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通过“兰屿计划”,意将核废料置放于兰屿。1982年5月19日,设于岛南龙门地区的国家放射性废料第一储存场接收10,008桶放射性核废料,引发达悟族人的抗议行动。

兰屿位在台湾东南海域,与菲律宾隔巴士海峡相望。此一地理位置除了造就兰屿达悟族人和巴丹群岛的密切联结外,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兰屿属于生物地理学上的“东洋区”和“澳大拉西亚区”间的过渡带,所以有丰富的物种组成。

达悟族人的林业使用可分为果树栽培和建材用林两种,主要是用在食用与建材、造船上。达悟族建材用木的使用包括房屋建设、造船、薪木和渔架等。这些建材用林多分布于溪谷或山腰上,因为该处相对湿润,林木可以长得又快、又大,而且坚硬。而树种则包括榄仁舅(Guettarda speciosa)、绿岛榕、榄仁(Terminalia catappa L.)、赛赤楠(Acmena acuminatissima)等,培育以天然生长为主,但也会为它们除草、修枝,并砍除周边的非目标树种。如果有天然幼苗的长成,则会受到悉心照料,以确保树种的繁衍优势。

达悟族的果树通常种植在聚落附近,树种以当地原生物种为主,例如番龙眼(Pometia pinnata)、异色柿(Diospyros discolor)、大叶山榄等,但也有引进椰子、槟榔、蒌叶等植物栽培。这些果树通常种植在高大乔木下的树荫,等到果树长大后才砍伐乔木,避免妨碍果树生长。为了维护果林,达悟族人会为其除草、修枝。除非果树已经自然死亡,果树林不会轻易采伐,而为了缩短老树枯死、新树尚未长成间的空白,这些果树在长成后,幼苗就会立刻种下,这样当老树需要代谢时,新树已经长到可以取代老树的年龄。

达悟族的林业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复育是有益的,因为这样利用方式可以使土地或山坡地长期保持在拥有植被的情况下,而不会因为林地裸露导致侵蚀或土石流。在现代文明的改变下,兰屿的木材使用量大幅减少,房屋建材也改为钢筋水泥,传统林业依赖拼板舟的建造继续维持,虽未过量,但也应注意树林更新的问题。

达悟族一天吃两餐,分别是出门工作前的早餐(Zomiag)和傍晚回家时的晚餐,午餐(Magza)只在节庆、招待宾客或生病时,因为有留在家中才吃。对达悟族人而言,饮食由主食(Kanen)和副食(Yakan)组成,其它佐料还有帮助吞咽的汤水,餐后则享用槟榔和纸烟。主食和副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只有主食或副食,则只能称为点心,而非正餐。

主食的种类一般包括水芋(Soli)、甘薯(Wakay)、旱芋(keytan)、山药(Ovi)和一种叫“Patan”的块根植物,小米(Kadai)则是祭仪上相互馈赠的礼物。随着现代文明进入兰屿,稻米(Mogis)也成为达悟族人的主食之一,被部分家庭接受。副食的种类多样,以各类海鲜为主,但也会食用藻类、人工栽培的水果或山野狩猎采集来的野味和野菜,例如陆蟹、白鼻心、山苏等。猪、羊、鸡只在祭仪时享用,一般人家则以鸡为主;水果则包括番龙眼(Ciai)、毛柿(Kamala)、香蕉(Vineveh)、甘蔗(Onas)、香瓜、凤梨等,但都是作为孩童的零食,而不会出现在餐桌上。

然而达悟族的副食还是以鱼类为主,分成“春天鱼”(Among no rayon)和“近栖鱼”(Among no karawangan)两种,春天鱼是飞鱼、鬼头刀等洄游鱼类,在达悟族人心中是神圣的鱼种,因为他们相信这些鱼来自天界;近栖鱼在是在春天鱼的季节以外的时间捕到的鱼,也包含一些生长在礁岩上的鱼种。这些鱼种又有“好鱼”(Oyod)、“坏鱼”(Zahet)、“老人鱼”(Kakanen no raraker)之分,好鱼无论性别都可以食用,坏鱼只有男性可以食用,老人鱼则只有年长男性可以食用。但日常生活中,因为好鱼难以捕捉,一旦捉到就会优先给女性食用,一个家中负责捕鱼的男性如果无法抓到好鱼给家里的女性食用,妻子甚至可以拒绝行房,因为丈夫没有尽到提供食物的责任。如果餐桌上出现坏鱼时,男性需要以竹签(Tatazi)享用,以免污染到主食。此外,孕妇(Manili so kanen,意思即“慎选食物”)对食品种类的选择需要特别谨慎,只要海鲜的长相怪异、名字不吉利就不应食用,否则一旦生下有胎记的孩子,就会被视为是吃下了不洁的食物所致。

达悟族人不会让彼此陷入饥饿,例如当负责供应食物的男主人和女主人生病或生产,或对年长者已无法自行取得食物时,亲友会主动赠送食品给这些家庭。当主人有能力回馈时,会主动帮忙亲友建造房屋、开辟田地或造船等劳务性工作。这种相互馈赠可以被视为是经济型态的一种,例如有些鱼特别难捕捉,就可以透过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

达悟族服饰材料取自苎麻,样式以条纹为主,经过去纤维、剥皮、浸泡与晒干的程序,再接线、整理经线并上织布机纺织。颜色多为白色、黑色与藏青色,黑色与白色分别以木炭与木灰染成。男子加入船组(kakavay)与女子结婚前,母亲皆会为其子女织衣,衣服完成之后家人再杀猪庆祝。另飞鱼渔汛期间,女子禁止织布。:139

丁字裤为男子的服饰,以一条长布条围住下体缠绕腰际而成。男孩第一次穿上丁字裤时须选一吉祥的日期、面朝日出的方向,取其吉利、永不分离的含意。父母并为此举行庆典,祝福男孩长命百岁。:139

达悟族的聚落位于海滨的坡地上,倚山面海。住屋为防海岸强风而呈深穴式,使用竹、木、石与茅草等建材,室内空间为复室型。除住屋外建有凉台与工作房,另有船屋作为停放渔船之处。:183

达悟族拼板舟有大船(chinurikuran)与小船(tatara)之分,大船由27块木板拼合而成,可容纳6至10人;小船由21块木板拼合而成,可容纳1至3人:163。船首及船尾因常遭受碰撞,故以木质坚硬的榄仁舅与番龙眼的树干与板根为材料,并于扬起的尖端系上黑色鸡羽毛驱邪;船身为使船只不至于太过沉重,故以面包树与大叶山榄等木质轻软的树种;船底则因常被拖拉摩擦,故需选择榄仁舅与兰屿赤楠等耐摩擦与腐蚀的木材。:164

从前,有一位神从南方前来,发现整个海洋空无一物,决定造出一座岛屿。神先造出一座岛屿,但因其太小而不甚满意,故又再造出一座更大的岛屿。其中较小的岛屿为小兰屿(Dziteiwan),较大的岛屿为兰屿(Ponso no tau)。:28

数千年前,位于Paputto的山中有一巨石,有一天巨石裂开,从中出现一位男子,与此同时,位于Lulusakka的海岸竹林中也出现一位男子。两人相交甚深,并枕而卧时膝盖相磨,经过一段时间,其中一人的右膝生出一男婴,另一人左膝生出一女婴,此一男一女成年后结为夫妇,并生下许多子女。由右膝生出的男子的子孙之间通婚,但所生子女皆为盲人,而左膝生出的女子的子孙之间通婚亦是如此,后两家系通婚后才生下健全的子女。:46、47

曾有一孕妇在退潮时翻动海岸的珊瑚礁,随后海水不断上涌至山顶淹没部落,鼠、鸡、猪与山羊等动物皆被淹死。三年后在Dsipiganin山与Dsitakalman山只剩两人;八年后森林中出现贝类;九年后鼠被扔进海中,水才退去;十年后族人开发出山芋田;十一年后族人开发出里芋田;十二、三年后出现竹;十四年后岩岸露出,山上出现树木。:118

相关:

网站公告: